張正順
三江口至石磯頭之間一片廣袤區域,叫永登圩。江堤即圩堤,如蟒逶迤,外側江水東流、蒹葭蒼蒼,內側良田萬畝、村落點點。正是入夏時節,早稻甫插發棵,麥子尚待開鐮,田野像一個懷孕將娩的女子,安詳,靜謐,期待。一場夜雨初歇,江堤上人跡稀少,越發顯得格外安靜。但見永登圩江堤泵閘處,幾輛鏟土車繁忙的勞作,轟鳴的機器聲,則平添了一分生機與活力。原來這里的防洪泵站擴建工程已經完工,即將進行設備安裝調式,正在忙于最后的建筑路面的復原、整修與美化。一位鏟車操作師傅一邊嫻熟的運行機器,鏟、刨、拍、按,一邊接受他人的采訪詢問。他叫湯永健,五十開外,土生土長的本地人,從泵站工程開工到現在,他一直受聘為鏟車施工人員,一方面為了掙錢養家糊口,另一方面是想為家鄉的民生工程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。
湯永健家住永登圩一個叫展望的中心村,靠近汴泗河。據族譜記載,他的祖輩最早是從江南的老山里遷居而來,因為愛上江北這一片靈動的水域,就一代接一代住了下來。祖輩們最初是依靠捕魚撈蝦為生,但水中求財靠天吃飯,最終還得依賴土地。
聽老一輩述說1954年大水的事,湯永健至今耳熟能詳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黨和國家政府十分重視農業基礎設施,強調水利建設,把它視為“農業的命脈”,永登圩區因此不斷得到保障性水利建設。 1957年冬,永登閘始建,次年五月竣工;1977年永登閘改建為泵站,由原來的堵水、蓄水功能變為電機排澇功能。但由于永登圩承接的水源廣闊,除了受制于長江大堤的安全,尤其受困于內澇的水位,有限的裝機容量,并不能達到防洪排澇需要,因此一直以來永登圩洪災未斷,每當雨季來臨、洪水泛濫之時,人心惶惶。
湯永健高中畢業以后一直沒有離開過石磯。他承包了土地種稻,在水田里種藕、養龍蝦,平時若是有業務再去操作鏟土車。他家里蓋了一幢兩層的小樓,但他最鬧心的是最近幾年夏季雨水奇多且集中,大雨幾天一下,湖里河里水都暴漲,所有種的養的眼睜睜的都泡湯了……
2016年特大汛情以后,永登泵站改造工程被列入《安徽省加快災后水利水毀修復與薄弱環節治理三年行動方案》,同時被納入縣城區防洪安保工程,安徽省水利廳以專函批復,核定工程投資五千多萬元,原址拆除擴建后的泵站總裝機容量將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近七倍。
湯永健每天在工地干活,目睹見證了工程項目建設的全過程,對新泵站的強大功能與保險系數爛熟于心,茶余飯后他會將自己知道的一切少不了在村民們面前傳播、炫耀。大伙個個聽得喜形于色、嘖嘖有聲。有了超級排水功能的泵站,洪澇將不復存在,所有的種植養殖將安全無恙,居住的房屋再不用擔心受怕。
由永登泵站處江堤西行再北轉十余里處的三江口,古時又稱“舒口”,是長河上游的菜子湖水系的桐城、懷寧、潛山等地水運交通的出口,成為漕糧、食鹽中轉儲存之地,曾經備受官府重視,設有江防駐兵并建有各種重要設施。如今,這里是“引江濟淮”工程的取水口,澄清的長江之水將從這里被輸送到巢湖、淮河,惠及千家萬戶。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,無論是特殊的設施還是浩大的工程,也無論怎樣不同的名稱與變遷,都承載著相似的社會功能,都關乎同一個命意。仿佛冥冥之中一個約定,泱泱江河之水,傳唱著一曲又一曲“民生”“民本”“民意”之歌。(編者注:本文寫于2018年5月)
稿件來源:
樅陽在線
|
編輯:
蔣驍飛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