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萃 蓮
“束比青芻色,圓齊玉箸頭。 ”杜甫詩中對野蒜的描述生動形象,說它莖葉翠綠,宛若青草,根莖仿佛無瑕白玉做成的筷頭。野蒜,我家鄉的人們喜歡叫它“小根蒜”。其實,野蒜又叫山蒜、野蔥什么的,還叫“薤白”,古籍中多有記載。
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有對野蒜的描述:“小蒜野生,處處有之。苗、葉、子皆似大蒜,而細數倍也;苗如蔥針,根白大者如鳥芋子。 ”王楨《農書》中說:“(薤白)生則氣辛,熟則甘美。種之不蠹,食之有益。故學道人資之,老人宜之。 ”在唐代,人們有用酥炒薤白投酒中飲用的作法,白居易就留下了“酥暖薤白酒,乳和地黃粥”的詩句,李商隱詩云“薤白羅朝饌,松黃暖夜杯”……
野蒜素有“菜中靈芝”之稱,它的鈣、磷等無機鹽含量極高,經常食用有利于強健筋骨,人們食用野蒜歷史悠久。其既是佐餐佳品,健脾開胃,促進食欲,又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效,可治感冒鼻塞、肺虛久咳、痢疾等癥,是人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一味中草藥。
清明前后,山村的地埂上,溝渠邊,野蒜悄然鉆出,悶聲生長,一叢叢,一片片,青翠纖細,柔弱鮮潤。待到人間四月天,野蒜逐漸粗壯了,在春風里婆娑起舞,清新淡雅,蒜香怡人。我和老公來到野外挖小根蒜,大山清麗,泉水淙淙,油菜莢青綠,走在地埂上,忽地一蓬野蒜映入眼簾。我們蹲下身子,用菜刀小心地刨開小根蒜周圍的層層土壤,埋藏在地下的根莖,赫然入目,輕輕剜出,拎起來一串,蒜子雪白晶亮。有的地方土壤松軟,無需動刀,直接拔起來就可以,我們一把抓住野蒜,緩緩加力,等根部松動了,往上一提,一綹野蒜就躺在手心了。野蒜有的嫩生生的,若出水芙蓉般水靈,蒜子又圓又白,宛如小珍珠,有的比較粗壯了,蒜子有彈子大小,蒜頭下邊,都長著長長的白胡須。
挖回野蒜,我們把蒜子剪下來,去掉根須,打理干凈,腌漬起來。洗凈的蒜子晶瑩透亮,我們用鹽腌兩三天,然后灑點白糖,倒入白醋,裝進瓶子里,封好口,十幾天后,打開這瓶糖醋蒜子,蒜香撲鼻,吃起來甜脆爽嫩,令人回味無窮。野蒜細長的葉子是極好的作料,我在炒萵筍時,抓一把碎野蒜放進去,頓時香氣縈繞,鮮嫩的萵筍更爽口了,燒湯時放點野蒜末,清香怡人,湯更美味了。
且不說什么野蒜干鍋蝦、野蒜炒臘肉、野蒜燒魚的獨特風味,單是最家常的野蒜炒雞蛋,看著就賞心悅目,吃著香嫩可口。還有那油汪汪、焦黃黃的野蒜雞蛋餅,簡直令人垂涎欲滴,把野蒜葉切末,和進打散的雞蛋,加少許鹽攪拌,倒入油鍋里煎,等兩面金黃時起鍋,蔥綠伴著嫩黃,蒜香和著蛋香,家里飄逸著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氣,真誘人呀!野蒜粑味道也很好哦,把野蒜葉切碎摻進面粉里,加少許鹽,放入鍋中攤成粑,粑外面嵌著野蒜細碎的白莖綠葉,真好看,熟了的粑外脆里嫩,蒜香入脾,吃后齒頰生香。野蒜加肉末做成粑餡和餃子餡,清芬可口,滋味綿長,其實,野蒜的吃法很多,無論怎么吃,都唇齒留香,一口野蒜一口春天!
小根蒜不僅美味令人留戀,而且精神令人敬佩。只要有一抔貧瘠的黃土,它便能見縫插針,生機勃勃,在夾縫中也能頑強生存,縱使成長的環境惡劣,它也平和淡然,寵辱不驚,笑看花開花落,淡看云卷云舒。即便纖細渺小,無人欣賞,但它依然樂觀堅韌,活得精彩漂亮,在春風里搖曳,盡情綻放綠意,把生命的新綠灑滿山野。這不是我們該學習的嗎?
稿件來源:
樅陽在線
|
編輯:
蔣驍飛
|